孟捷丨《作为方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序
本书辑录了近年来我所撰写的一批论文,其内容均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问题。这些论文都曾◣发表过,编入本书时,除了第四篇有较大幅度的改削外,其他各篇都只在个别处作了润饰和修改。
2016年,我出版了《历史唯物论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该书的核心内容,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意识,对历史唯物论作了新的阐释。自那时以来,我一直坚信←,更新对历史唯物论的认〖识,批判地看待〇经济决定论或生产力一元决定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前提。
我在书中强调了两点,其一,生产关系在功能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生产关系表现和适应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关系服务于对剩余∑ 的占有和支配。这两重功能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能彼此分离。后一种可能性¤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且会受到生产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因素的直接影响。只有当上述两重功能彼此统一时,生产关系的改变才会♀伴随着不可逆的生产〖方式整体的变迁(我称之为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或言之,才会促成严格意义的经济社会形态的更迭。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提出, 以生产关◥系变革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体现『世界历史一般性的道路,即以生产力的根本改变为先导,继之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更替;另一条是体现世界历史特殊性的道路,即先改∮变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再继之以生产力的根本变革。自第二国际时期就已流行的生产力一元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解释的是制度变迁的第一条≡道路,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开辟的道路,则属于制度变迁的第二条道〓路。
其二,经济和政治、市场和★国家的区别,并不是两类不同制度的区别,而是制度因其功能的差异而产生的区别。各种不同的制度←形式,诸如国家、宗教、血族等等,只要承载了生产关系的功能,就可以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这一立场有助于破除经济决定论的迷思,因为后者⊙需要一个在▆定义上与上层建筑完全无涉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布哈林早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具有两重性的问题,即国家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一ㄨ认识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8和2019年,随着《价值和积累理论》《发@ 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等著作的相继出版,我得以将主要精力转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逐步形成了如下基本看法,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处在由政策-制度话语向学术-理论话语过渡或转化◆的阶段,促成这一过渡或转化,需要构建一个涵摄了参照系、市场失灵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理论体系。所谓参照系,旨在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效率。这个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的具体作用和机制,或言之,说明了市场为什么在资源配置中起卐决定▲性作用。这样的参照系理论,是历々史唯物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联系的中介,它将历史唯物论核心原理——生▃产关系要表现和适应生产力——具体化了。只有在这一参照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市场失灵的理论,而后者又为提出国家的经济作用作了铺垫。
第二,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系和市场失灵理论,前者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后者则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理论々。只要经过适当的处理,这些理论就可以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年来,许多人已惯于使用资本乃至国有资本这样的概念,但对剩余价值概念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却一直持回避或反对的态度。在收入本书的几篇文章里,我们继承了老一辈学者如卓炯、蒋学模等人的传统,探讨了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提出社会剩余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规律之一。
第三,国家的经济作用是由内生性作用和外生性作用共同构成的,前者旨︼在克服市场失灵,后者旨在贯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两种作用的结合,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经济治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上述两种作用不是对√立或机械并列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一方面,内生性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生性作用规定的,另一方面,外生性作用通常也要借助内生性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第四,市场和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依然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但这一命题只具有相ζ对的、即依条件而转〓化的意义。这是因为,国家不仅利用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而且立足于公有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内→部发挥着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将市场调节和国家经济治理作为一种二律背反来看待,就是错误的。市场调节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成为国家经济治理Ψ的实现形式。反过来,如第三点里提到的,旨在贯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国家经济治理,往往要借助市场机制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实践,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理论。我曾提出,可以借助图1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做一个∑直观的分类和比较。[1] 图上纵轴代表不同经济理论看待国家经济作「用的不同态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图上第四象限)主张国家是中性的,即斯密意◣义的守夜人国家,不能嵌入经济基础从其内部发挥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国家可以↓承担生产关系的职能,成♀为基础的一部分。横轴代表不同经ω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可协◆调性即在宏观上能否达成秩序的不同看法。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方面在其正式分析中没有完全纳入国家,另一∞方面认为市场经济因其内在矛盾完全不可协调↘,因而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参照系和市场失灵理论上需要继承《资本论》,但总体而言☉☉,是对后者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图1 经◆济理论的分野
这样一种分类和比较也Ψ 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分析现实※的进路,也是一种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它没有将任何一种既有理论作为教条来对待,这也是本书最终择定了现有书名的缘由。
感谢弟子张雪琴,她经常是我⌒的论文的第一个读者,也经常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感谢弟子」陈龙,他是收入本∞书的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一文的共同作者。其他弟子如马梦挺、吴丰华、龚剑、孙平、谢超、张梓彬、朱宝清、吴晓雅等,也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诸多帮助,一并向∑ 他们致谢。
孟 捷
2022年初夏于上海
[1] 孟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对象、源流和体系”,《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目录
前 言
一. 制度变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二.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
三.从生产力两重性到生产关系两重性——平心和张闻天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贡献
四. 略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结构
五.参照系、市场失灵和国家的经济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化的若干问题
六. 剩余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七. 国家两重〓性学说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八.对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原则的批判性反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争论∩为参照
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
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知识的生产和治理
版权所有: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如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发Email至cape@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474号